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指标说明 (A5分, B4分, C3分 ,D2分及以下) |
项目 | 分值 | 观测点 | 权重% |
1.学生 | 15 | 1.1 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 30% | 专业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完善、措施有效。 | 专业需提供证据材料。定性指标: A:制度完善,措施明确具体,得到有效落实,生源质量优秀。 B:制度比较完善,措施可以落地、取得落实成效,生源质量良好。 C:制度不够完善,措施相对笼统、落实效果一般,生源质量有保证。 D:制度不够完善,措施不够得力,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
1.2学生指导及帮扶制度与措施 | 30% | 完善的学生指导制度与措施,持续跟踪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辅导。 | 定性指标: A:专业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能够持续跟踪指导,充分满足学习成果要求。 B:专业有制度和措施,能够持续跟踪指导,满足学习成果要求。 C:专业有制度和措施,能够持续跟踪指导,基本满足学习成果要求。 D:专业没有学生指导制度和措施,不能满足专业制定的学习成果要求。 |
1.3学习效果 | 25% |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 定量指标:A:85%-100%;B: 70%-84%;C: 60%-69%;D:0-59% |
5% | 当年考研率 | 定量指标:A:15%以上;B: 10%-15%;C: 5%-9%;D:0-5% |
5% | 当年英语四级过级率 | 定量指标:A:50%以上;B:40%-49%;C: 30%-39%;D:0-29% |
5% | 毕业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或技能证比率 | 定量指标:A:85%-100%;B:50%-84%;C: 25%-49%;D:0-24% |
2.师资队伍 | 10 | 2.1 专业生师比 | 15% | 各专业的生师比至少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注1】 | 定量指标:A:15:1-10:1;B: 20:1-16:1;C: 40:1-21:1;D:>60:1-41:1 |
2.2 教授 | 15% | 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合理 | 定量指标:A:25%-35%;B: 15%-24%;C: 10%-14%;D:0-9% |
15% | 教授和副教授须回归本质,100%为本科生授课,不少于32学时/年。【注2】 | 定量指标:A:85%-100%;B: 70%-84%;C: 60%-69%;D:0-59% |
2.3教学基层组织和团队建设成效 | 10% | 专业负责人 | 具有教授职称或副教授具有博士学历。定量指标:是A, 否D。 |
10% | 专业核心课程由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建设。 | 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建设并讲授本门核心课程。定量指标: A:85%-100%;B: 70%-84%;C: 60%-69%;D:0-59% |
15% | 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数量。 | 定量指标: 省级教学名师或团队1项计5分,校级教学名师或团队1项计1分,累加计算。 A:10及以上;B:6-9;C: 3-5;D:0-2 |
2.4专职教师具有行业经历或双师资格 | 10% | 专职教师具有行业经历。【注3】 | 定量指标:A:80%以上;B: 60%-79%;C: 30%-59%;D:0-29% |
2.5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发展培训 | 10% | 关注中青年教师发展,近3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的中青年教师占中青年教师总人数的比例。【注4】 | 定量指标:A:85%-100%;B: 70%-84%;C: 60%-69%;D:0-59% |
3.专业建设 | 20 | 3.1 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0% |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 定性指标: A:思政课充分体现三全育人,育人效果显著。 B:思政课体现三全育人,取得一些育人效果。 C:思政课部分体现三全育人,育人效果尚未显现。 D:思政课对三全育人体现不足。 |
10% |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元素。 | 定性指标: A: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效显著。 B: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效果良好。 C: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不能有机融合,效果一般。 D:未能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不能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3.2 专业定位准确,特色显著 | 15% | 专业定位准确、与国内、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 | 专业需提供证据材料。定性指标: A:专业定位准确,特色优势突出。 B:专业定位基本准确,具有特色优势。 C: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 D:专业定位不准确,没有特色、不具优势。 |
3.3 专业培养方案制(修)定 | 10% | 有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制度,能够依据专业发展定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征求业界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期修订。(50%) | 定性指标: A:修订机制完善,措施明确具体,得到有效落实,论证充分。 B:修订机制完善,措施基本明确,得到有效落实,论证充分。 C:修订机制完善,措施基本明确,能落实,论证不充分。 D:修订机制不完善,措施不明确具体,无法有效落实,论证不充分。 |
10% | 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完善、科学合理。(50%) | 专业需提供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定性指标: A:符合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内容完善、计划安排科学合理。 B:符合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较完善、计划安排较合理。 C:符合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内容基本满足需求、计划安排基本合理。 D:不符合本科专业国家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内容不完整、计划安排不合理。 |
3.4 专业培养目标 | 15% | 专业具有明确的、公开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体现专业特色、符合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 定性指标: A:培养目标明确、公开,完全符合要求,专业特色明显。 B:培养目标明确、公开,符合要求,部分体现专业特色。 C:培养目标明确、公开,基本符合要求,缺乏专业特色。 D: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没有足够的公开途径,不符合要求。 |
3.5 专业毕业要求 | 15% | 专业毕业要求具有明确性、公开性、可衡量性、可评价性、支撑性和覆盖性。【注5】 | 定性指标: A:毕业要求具有明确性、公开性、可衡量性、支撑性和覆盖性。 B:毕业要求具有明确性、公开性、能够进行衡量、体现支撑性,基本全覆盖。 C:毕业要求具有明确性、公开性、部分能够衡量,支撑不够充分,部分覆盖。 D:毕业要求内涵不清,公开途径不够畅通,无法衡量和支撑,较少覆盖。 |
3.6 专业课程体系 | 15% | 课程体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明确,能对毕业要求形成全覆盖式的合理支撑,课程先修后续关系清晰,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合理。 | 定性指标: A:课程体系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明确、科学合理,完全符合要求。 B:课程体系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明确、合理,符合要求。 C:课程体系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明确、基本合理,基本符合要求。 D:未建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不符合要求。 |
4.专业改革与教学研究 | 20 | 4.1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5% | 专业综合改革举措有力,传统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措施有效,改革成效显著。 | 定性指标: A:专业综合改革举措有力,传统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措施有效,改革成效显著。 B:专业采取了综合改革举措,进行了传统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初显改革成效。 C:专业采取了简单的改革举措,传统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成效尚未显现。 D:专业没有综合改革举措,尚未进行传统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 |
5% | 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项目 | 国家级和省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省级及以上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数。定量指标: A:2及以上;B:1;D:0 |
4.2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改革能力与水平 | 15% | 近五年专业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立项数。 | 定量指标:A:5及以上;B:3-4;C: 1-2;D:0 |
10% | 教师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情况。 | 定量指标:A:10及以上;B:6-10;C: 1-5;D:0 |
10% | 教师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数量。 | 定量指标:A:2及以上;B:1;D:0 |
10%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 | 定性指标: A: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创新。 B: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方法手段有所创新。 C:教育理念一般,教学内容少量更新,方法手段简单改进。 D:没有教育理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创新不足。 |
4.3 国际化教育改革 | 5% | 近三年专业学生出国2周以上的学生人次。 | 定量指标:A:10及以上;B:6-10;C: 1-5;D:0 |
5% | 近三年来年均专业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人次数。 | 定量指标:A:5及以上;B:3-4;C: 1-2;D:0 |
4.4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5% |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建设深度融合 | 定性指标: A: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B: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C: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人才培养效果一般。 D: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融入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 |
5% | 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协同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数 | 机构、人员、场地、 经费等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利用率高。定量指标: A:2及以上;B:1;D:0 |
10% | 近三年本专业每届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比例。 | 定量指标:A:85%-100%;B: 70%-84%;C: 60%-69%;D: 0-59% |
5% | 专业获得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改革项目数。 | 定量指标:A:2个及以上;B:1;D:0 |
10% | 当年学生论文、专利、省级A类竞赛获奖数量 | 累加计算。定量指标:A:20及以上;B:10-19;C: 5-9;D:0-5 |
5.质量保障 | 20 | 5.1 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 15% | 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 定性指标: A:基于成果导向理念,质量保障体系机制有效,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明确。 B: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机制,主要教学环节有质量要求。 C:成果导向理念贯彻不彻底,质量保障体系机制不封闭,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不明确。 D:没体现成果导向理念,质量保障体系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教学环节没有质量要求。 |
5.2 专业综合评价 | 10% | 近5年参加过专业认证、专业评估或省专业综合评价。 | 定量指标: A:参加专业认证并通过; B: 参加专业评估或省综合评价1次,并通过; C:没有参加评估; D:参加评估未通过。 |
5.3 评价与反馈机制 | 15% | 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具有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 | 定性指标: A:定期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持续改进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B:定期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采取了持续改进措施,效果良好。 C: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不健全,持续改进措施不具体,效果一般。 D:没有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
15% |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情况 | 定性指标: A: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定期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效果显著。 B: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定期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效果良好。 C: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改进效果一般。 D:没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
15%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建设情况 | 定性指标: A:机制健全,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结果分析准确,用于持续改进。 B:机制健全,定期开展,将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结果分析用于持续改进。 C:机制健全,能够开展,能够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对结果不能很好利用。 D:没有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 |
15% |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建设情况 | 定性指标: A:评价机制健全,评价结果分析准确,改进效果显著。 B:评价机制健全,评价结果分析准确,改进效果良好。 C:评价机制健全,评价结果分析准确,改进效果一般。 D:未建立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
5.4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 15% | 基于OBE理念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有序。 | 定性指标: A:基于OBE理念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有序。 B: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良好。 C: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一般。 D: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运行效果不好。 |
6.资源与条件 | 15 | 6.1课程建设 | 15% | 精品课程建设 | 专业获得各类精品课程的门次数。定量指标: 省级及以上1项计5分,校级计1分,累加计算。 A:20及以上;B:10-19;C: 6-9;D:0-5 |
6.2教材建设 | 15% | 高水平教材建设 |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和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材建设。定量指标: 国家级1项10分,省级规划(优秀)教材1项计5分,校级计1分,累加计算。 A:15及以上;B:10-14;C: 6-9;D:0-5 |
6.3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 10% | 获批省级及以上示范中心、实践基地、实验室。 | 定量指标:A:5个以上;B:4-5;C: 2-3;D:0-1 |
10% | 专业实验开出率为100% | 定量指标:是A, 否D。 |
10% | 实践设备及场所能满足学生实践课程需求。 | 定量指标:A:完全满足;B:满足,但设备台套数略有不足;C:基本满足,设备台套数不足或有大量设备需要维修、更新或更换;D:不满足 |
6.4校企合作 | 10% |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 与国内大型企业签署有战略合作协议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有实质性合作每个2分,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每个1分,累加计算。定量指标: A:10以上;B:5-9;C: 2-4;D:0-1 |
10% | 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完善,运行良好 | 定性指标: A: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和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与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技术培训,效果显著。 B: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和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与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技术培训,效果良好。 C: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和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与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技术培训,效果一般。 D:未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和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不能与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技术培训。 |
6.5学科和科研 | 20% | 学科和科研有效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 | 学科和科研转化为本科教学课程、实验、创新创业项目、本科科研训练项目等加和个数。定量指标: A:20及以上;B:10-19;C: 6-9;D:0-5 |
【注1】专业教师指从事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对于有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资质的院校,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按照1.5和3的比例折算成本科生数,然后计算专业生师比。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按0.5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校外兼职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注2】授课包括:理论课(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实验教学),术科课(例如:体育课,艺术类主科课等),独立设置实验课。(不含军训、见习、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学时为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时。 【注3】行业经历: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机构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年授课低于32学时的教师不计入内。授课包括理论课、术科课、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学时为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时。双师资格按学校相关标准认定。 【注4】中青年教师指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指以下情况之一:(1)曾接受相关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2)参与相关行业合作开展过10万以上的科研项目;(3)曾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参加过教学发展项目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注5】专业毕业要求明确具体,公开渠道畅通,具有可衡量性,完全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完全覆盖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内容。 |